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一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严重耗费社会资源,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肿瘤是危害最严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病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持续升高,人群疾病模式、死因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
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包括的种类及预防措施。
一、 高血压
1、什么是血压升高(高血压)?
高血压,也称血压升高,是血管持续受到较高压力时出现的一种疾病。血液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至身体的各个部分。心脏每一次收缩,会将血液压送进血管。心脏压送血液推挤血管壁(动脉)所产生的压力就形成血压。血压越高,心脏压送血液所用的力就越大。
正常成年人的血压值定义为心脏收缩时(收缩压)120毫米汞柱1和心脏舒张时(舒张压)80毫米汞柱。当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时,就视为血压升高或高血压。
有时,高血压能引起头痛、气短、头晕、胸痛、心悸和鼻出血等症状。但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2、为什么血压升高很危险?
血压越高,心脏及诸如大脑、肾脏等主要器官的血管受到损害的风险就越大。
如果不加控制,高血压可导致心脏病发作、心脏扩大并至心力衰竭。血管可能出现膨胀突起(动脉瘤)和薄弱点,并在这些地方更易发生阻塞或破裂。血管中的压力可以迫使血液渗出、进入脑部并引发中风。高血压还能导致肾衰竭、盲症和认知障碍。
高血压引发的健康后果还能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增大心脏病发作、中风和肾衰竭的发生几率。这些因素包括使用烟草、不健康的饮食、有害使用酒精、缺乏身体活动、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以及肥胖、高血胆固醇和糖尿病。
3、如何防治高血压?
所有成年人都应进行血压检查。如果出现高血压,应向卫生工作者征询建议。
对某些人而言,改变生活方式(如停止烟草使用、采用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并避免有害使用酒精)足以控制血压。减少盐的摄入量也会有帮助。对其他人而言,光有这些改变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处方药才能使血压得到控制。
成年人可以通过坚持按方吃药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来辅助治疗。
高血压患者如果同时患有高血糖或血胆固醇升高,所面临的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危险更大。因此,进行血糖、血胆固醇和尿白蛋白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能通过五项具体措施,把罹患高血压并导致相应不良后果的几率降到最低。
1.注重健康饮食:
o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是婴儿和青年人的营养要适当;
o将盐的摄入量降至每日5克以下(略少于一汤匙);
o每天吃五份水果和蔬菜;
o降低饱和脂肪和总脂肪摄入量。
2.避免有害使用酒精,例如,将酒精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不超过一标准酒精单位。
3.进行身体活动:
o定期进行身体活动,鼓励儿童和青年人进行身体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
o保持正常体重:每减轻5公斤多余体重可使收缩压下降2-10个点。
4.停止使用烟草和接触烟草制品。
5.以健康的方式处理压力,如可进行默想、适当的体育锻炼和积极的社交活动等。
4、血压升高有多常见?
全世界每三个成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这种病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所有中风和心脏病死亡人数的一半。2004年,认为直接由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为750万例,占当年全球死亡总数的将近13%。
在几乎所有高收入国家,诊断和低价药物治疗的大范围普及已经使全体人群的平均血压大幅降低,并由此带来心脏病死亡人数的降低。
例如,1980年世卫组织的欧洲和美洲区域分别有约40%和31%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到2008年,这一比例已分别降至30%和23%以下。
相比之下,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许多国家估计有40%以上(且高达5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患有高血压的人仍未得到诊断,并因此错过治疗,这些治疗能大幅降低其因患高血压死于心脏病和中风或罹患残疾的风险。
1血压值以毫米汞柱(mm Hg)表示。
2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高血糖症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不加控制的一种通常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许多系统带来严重损害,特别是神经和血管。
全世界有3.47亿人患有糖尿病。2004年,估计有340万人死于空腹高血糖带来的后果。2010年的估计死亡数字与之相似。80%以上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 (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型糖尿病)的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利用现有的知识也无法预防。
症状包括尿液分泌过多(多尿)、口渴(烦渴)、常有饥饿感、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这些症状可突然出现。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过去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5),主要是因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
症状可能与一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症状不明显。结果,可能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此时则已出现并发症。
直到最近,这类糖尿病还只见于成人,但目前也有儿童发病情况。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高血糖症,最早在妊娠期间发病或被确诊。
妊娠期糖尿病症状类似于二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通常都是通过产前筛查而不是报告症状后被诊断出来的。
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 是指人体血糖值介于正常与糖尿病血糖值之间过渡阶段的一种中间状态。糖耐量受损患者或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面临发展为二型糖尿病的高度风险,虽然这并非不可避免。
糖尿病的常见后果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
•糖尿病增加了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6)。
•足部神经病变(神经受损)与血流量减少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可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一主要病因,它是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受损的结果。全球1%的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7)。
•糖尿病位居肾衰竭主要病因之列(4)。
•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总风险比未患糖尿病的同龄人至少增加一倍(8)。
如何才能减轻糖尿病负担?
预防
事实表明,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对预防二型糖尿病或推迟发病是有效的。为有助于预防二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人们应当:
•达到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身体活动——经常定期进行至少30分钟强度适中的活动。需要增加活动来控制体重。
•保证健康饮食,每天吃三到五次水果和蔬菜,并减少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
•避免使用烟草——吸烟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
三、肿瘤
4月15-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关于肿瘤防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癌症、认识癌症,走出误区,才能有的放矢,积极应对,有效防控,远离癌症。
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虽然许多癌症的病因未明,但目前的科学研究可以肯定的是,癌症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80%以上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与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3癌症的发生与吸烟有关,1/3癌症的发生与营养因素有关,其余1/3则与感染、职业暴露及环境污染等有关。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吸烟;
2、体重超重、肥胖或缺乏身体活动;
3、过量饮酒;
4、不健康饮食;
5、病毒或细菌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等);
6、职业中的致癌物质;
7、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
8、空气、水、土壤污染;
9、紫外线照射;
10、遗传易感性及生育因素等;
11、家庭使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烟雾等。
癌症的早发现包括哪些措施内容?
癌症的及早发现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早期诊断和筛查,其最终目标是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如何初步识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一旦发现肿瘤,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良性还是恶性”?
肿瘤的性质关系到肿瘤的治疗方案及病人的预后。确诊需要到专科医院,有的需要做特殊的检查,甚至采取活检。那我们如何根据外在表现,自己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呢?
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不发生转移;表面光滑;质地一般较软;多数有包膜和周围组织相隔。触诊肿瘤时,肿瘤有一定的活动度;手术切除时,容易治愈;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局部压迫症状,不危及病人生命;
恶性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很容易转移;表面不光滑;质地坚硬;和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楚,常较固定,不易活动;手术时难以彻底切除,容易复发;病人常有消瘦、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能迅速破坏周围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广泛转移时,影响全身的功能,最后造成各系统的功能紊乱,直至衰竭。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极早期的恶性肿瘤常不容易和良性肿瘤相区别。在脑、心脏等部位上的良性肿瘤,对生命也有严重的威胁,应当及时治疗;早期发现的恶性肿瘤经及时手术或其他治疗能够治愈。所以,一旦发现肿瘤,应当及时就医,到正规综合医院肿瘤科或肿瘤专科医院明确诊断、及早采取正确治疗。
四、重性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个不太精确的称谓,广义上它包括所有的精神障碍,狭义上主要是指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等。世界卫生组织给精神病下的定义是:精神功能受损已达到自知力严重缺乏的程度,患者不能应付日常生活或不能保持与现实恰当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