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 > 健康主题 > 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 卫生监测
勤洗手、常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预防手足口病
——访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军
记者:请问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病?我市的疫情形势如何?
刘军: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多种肠道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此病,最常见的肠道病毒为EV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多发生在五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手足口病发病症状一般较轻,主要症状是发热,手掌心、脚掌心、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患儿可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进展迅速,可发生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该病全年均有发生,五至七月份为高发期,今年我市疫情形势较为严峻,自三月以来,发病人数不断上升,病人总数较去年同期增加67%以上,聚集性发病和重症病例也明显增多。
记者:今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会为什么增加?
刘军:任何一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流行规律。手足口病也不例外。根据今年的疫情监测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每2~3年就会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今年正好是手足口病高发年份,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是今年的气候因素,先是持续阴冷,阳光稀少,小孩户外活动减少,自身抵抗力下降。三月份以来,天气又持续湿热多雨,温差变化大,这样的气候条件较适宜病毒的生长繁殖。第三个原因从我们市疾控中心对手足口病开展的个案调查与病原学监测结果来看,今年手足口病的主要肠道病毒是EV71型,这型病毒的易感性和毒力相对较强,这样就导致了今年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提前,发病率增高和重症及死亡病人的增加。
记者:手足口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预防要点是什么?
刘军: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其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粪-口)、呼吸道(气沫)。因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或粪便污染的物体表面发生感染,亦可因吸入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气沫而感染,或经污染的水或者食物传播,医院感染也不容忽视。目前对此病尚无有效的疫苗接种预防,但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被感染的机会。一是勤洗手。家长要带领和教育小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等;二是常通风。要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孩子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三是喝开水,不饮生水。四是吃熟食,不进食生冷食物,剩菜剩饭要热透后食用;五是晒衣被,要经常将衣被放在阳光下暴晒,同时要注意居家室内外清洁卫生和餐具消毒。最后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家长回家后未换衣未洗手直接接触孩子,将病毒传给了孩子,这就是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小孩没有外出,也没有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但是也发病的原因。
记者:发现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家长应该怎么办?
刘军:作为家长或小孩的监护人,一是要重视,做到早发现、早就诊。要主动学习手足口病的预防基本知识,学会识别手足口病。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大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可以痊愈。同时要尽量避免接触其他小孩,防止传染给别的小孩,在没有治愈之前,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也不要急着让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要对患病孩子接触的物品和居室用含氯消毒剂进行适当的消毒。二是早转诊,做到不惊慌。少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嗜睡、呼吸异常等表现,家长要及时转诊到县级定点医院就诊治疗。如果出危重情况,家长要配合县级医院及时转送到市内定点的三级医院进行救治。从我市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情况看,绝大部分的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家长不必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