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 > 健康教育

“寨卡”席卷全球,竟是蚊子惹的祸!

发布时间:2016-02-18        信息来源:管理员        点击量:25        【字体: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分享好友或者朋友圈

近期,一种名为“寨卡”的病毒引起了全球关注,它主要以伊蚊作为传播载体,我市目前传播风险低,市疾控中心建议准备怀孕或者已经怀孕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2月15日,我国广东省确诊一例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至此,我国的“寨卡”患者已达到2例。而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等30个偶家和地区均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

寨卡病毒肆虐全球,并持续蔓延,引起了全球关注。究竟,寨卡病毒有什么来头?携带者有哪些症状?又是如何席卷全球?我市有传染可能吗?市民应该如何防患?……为解开读者的疑问,昨日,记者专门采访了我市疾控中心急传科专家周志华。

A“寨卡”的前世今生

它并不是新生事物

已来到地球69年

“寨卡”是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经由斑蚊的传播而使受蚊叮咬的人罹患寨卡病毒感染症。被感染后的常见征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2016年2月9日,我国内地确诊首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该患者来自江西赣州,34岁,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委内瑞拉为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2月14日,患者痊愈出院。

2月15日,我国内地确诊第2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该病例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现场检出,后经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确认。该病例患者回国前曾在委内瑞拉工作3年多。

周志华告诉记者,不少人都是春节前后第一次听说“寨卡”。但其实它并非一种新病毒。

早在1947年,寨卡病毒便在乌干达寨卡森林中的猴子身上发现。

1954年,尼日利亚出现首个人类感染的病例记录。

2007年,该病毒在太平洋西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蒲岛爆发,开始引起一些研究者关注。

2014年至2015年,该病毒突然“爆炸式”席卷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致数百万人感染。

自2015年9月以来,巴西注册登记的病例达3700例。

截至2016年2月15日,已有3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多个欧洲、亚洲、北美国家和地区报告输入病例。

目前,我国大陆确诊2例输入性病例,台湾地区报告1例自泰国输入的病例,港澳地区尚无寨卡病毒病病例报告。

B“寨卡”的危害

20%成年病毒携带者出现轻微症状

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

“寨卡病毒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周志华向记者说到,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后,80%的成年病毒携带者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至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但是,在孕期感染寨卡病毒的母亲所产下的孩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了。它通过胎盘传播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大脑发育影响较大,使婴儿脑部发育不全,致使其头部异常小,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甚至胎儿死亡。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C“寨卡”的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为主

母婴亦可传播

“寨卡”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主要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亦可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D “寨卡”的防护

市疾控中心与口岸地区

卫生计生部门建立联防联护

周志华介绍说:“目前,我市处于冬春季节,气温较低,非蚊虫的生长季节,而且,埃及伊蚊多分布于广东、云南等地,我市存在的伊蚊较少,因此,我市传播风险较。即便如此,我市疾控中心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已与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建立联防联护措施,合作开展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排查工作。”

他提醒广大市民,目前尚无疫苗对“寨卡”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就是防止蚊虫叮咬。他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或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如果必须前往,一定要做好避免蚊虫叮咬的预防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若有从寨卡病毒病流行或有病例报告的国家和地区回国的人员,在两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说明上述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