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 > 党建天地 > 文化建设

道德讲堂:王勋业谈做一个有廉政情怀的人

作者: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2021-12-20    【字体: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
就中华廉洁文化的内涵而论,其发展进程体现出这样的特征:道德诚信文化向道德伦理文化的跨进、个体价值文化向社会价值文化的拓展、政治伦理文化向政治制度文化的升华。近日,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校长王勋业做客国学讲座,从廉政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倡导做一个有廉政情怀的人。
  廉政文化的本质内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 “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出自《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廉政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长”,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官。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清朝的乾隆处置贪官污吏也是有些手段。
  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来到了福建省建阳县,恰逢这一天建阳知县在审案子,满街的人都涌去看审案。乾隆得知后连随从也没带,就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大家一起挤到了县衙大堂廊下。
  大堂上,原告说被告偷了他家的银子,要知县为他追回被窃之财,被告说没有偷。知县听完二人的话,既不问原告有无证人,也不去查被告家中有无赃物,却对衙役喊道要给被告动刑,直打得被告屁股皮开肉绽,鲜血淋淋。那站在大堂廊下看审案的众百姓,见知县有意偏袒原告,就在廊下哄闹起来。
知县正要命衙役弹压百姓,乾隆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指着知县责骂。知县见百姓中竟有人敢站出来当堂指责他,立时恼羞成怒,让衙役绑起乾隆。乾隆连瞧都不瞧知县一眼,对一随从轻声交待了几句,那个随从“喳”的一声,出衙去了。一会儿,忽听得外面马蹄声声,急匆匆进来了县丞、县尉、守备等建阳县的大小官员,他们朝着乾隆三跪九叩高呼“万岁”。知县知是御驾亲临,立即吓晕了过去。
  乾隆马上审问了刚才失窃案的原被告双方,除了原被告陈述外,众百姓纷纷插话指出知县贪赃枉法的许多事实。乾隆此时龙颜大怒,当堂痛斥了狗官一顿,把他与同诬良为盗的原告一起押进大牢,释放了被告。
  乾隆趁热打铁,立马召来了建阳知县的顶头上司建宁知府,责令他立即将该知县上任以来判决的民刑各案都审查一遍。结果查明这个狗官一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声名狼藉,民怨汹汹。特别是他竟在公堂上设了靠背椅,不分原告被告,只要有钱贿赂,都可以稳坐高堂听审且官司准赢。
乾隆得悉了全部情况后,将该名县官推出郊外斩首示众,并令人在知县斩首处建了一亭子,名曰“惩贪亭”,又御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大字,刻于碑上,永示后人。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形成盛世局面的文化动力;廉政文化引领和主导大众价值取向,是治国安邦之良药;廉政文化塑就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从政人员最基本的个人修养;廉政文化应和的是民众的心理诉求,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公德。
  廉政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孔子:“欲而不贪。”“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宜”;孟子:“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其源头有四:一是古代氏族公社时期,中华廉洁文化观念开始萌芽。在古代氏族公社时期,一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就提出“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二是唐尧、虞舜、夏禹的“外禅让制”是廉政文化的源头;三是《周礼》构成了中华廉政文化的基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四是儒家思想搭建起了中华廉政文化的骨架 。
在古代,除了当权者,很多名人学士同样重视廉政文化。
  如,《论语·子路》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南宋·吕本中《官箴》中: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北宋·苏轼《范增论》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北宋·欧阳修的《廉耻论》指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指出,“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此外,有不少典籍也记载了大量的廉吏事迹,彰显着中华廉政文化的底蕴。如《左传》《汉书》《后汉书》《史记·循吏列传》《晋书·良吏传》《梁书·良吏传》等。
《左传·子罕辞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玉示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这讲了一个献玉的故事: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就把它进献给当政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它。献玉的人说:“我拿它给加工玉石的人看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来奉献给你。”子罕说:“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物。”献玉的人叩拜后对子罕说:“小人我怀揣着玉璧,连外乡都不敢去,把这块玉送给你,我就可以免死了。”子罕把这块玉放到他居住的里巷里,让加工玉石的人雕琢它,献玉的人卖了玉石富起来以后回到自己的家乡。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这个故事讲到,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一个楚国人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何做一个有廉政情怀的人
  作为一种文化积累,经过社会遗传世代延续下来的传统的廉政文化,如今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力量,制约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思想行为。
  显然,廉政文化已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法治建设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去做一个有着廉政情怀的人呢?
  首先,要守望淡泊名利情结,提升人生境界。其次,要传承好廉洁文化精神,提升人生境界。王国维人生有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朱光潜“免俗”美学观点:美感修养是为人之本,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而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逃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第三,要继承古人遗风,抒写廉政情怀,知足常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快乐就是这样,他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来访;这要求我们要有超然物外的宁静心态:“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要求我们有培植惠及民生的深厚情怀。(来源:衡阳日报 记者 许珂)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