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 > 党建天地 > 文化建设

道德讲堂:邓红菊解读《诗经》里的家教家风

作者: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2022-02-27    【字体: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诗经》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把中国诗歌推向第一个高峰,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近日,耕读园园长邓红菊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深入解读《诗经》。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而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对《诗经》阅读体验的经典概括。
  孔子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并用其识人、育人
  孔子编订了《诗经》,并且对《诗经》里的诗歌作了一系列评论。据统计,《论语》里谈到《诗经》的言论共有19条,其中对《诗经》305首诗作出总体评价的主要有两条:一是《为政》篇:“《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 其次是《阳货》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其中,“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文学理论批评标准。“思无邪”本来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话。郑玄解释为描写鲁僖公“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意思是说,鲁僖公在远郊放牧的时候,就是遵循伯禽治国的方法,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孔子借它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孔子的意思是:《诗》三百,用一句话在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孔子巧妙地运用这个现成的句子高屋建瓴概括《诗经》的思想倾向,认为它们“无邪”,就是没有不正当的地方,即健康纯正,符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
  而“思无邪”则表明了孔子对于《诗经》思想内容和诗人创作目的的认可,也反映出孔子衡量文艺作品的政治尺度比较宽泛。同时,我们亦可以理解为“思无邪”是格外恰当的,从孔子本人而言,他一生求复兴周礼,而“礼之本”则为直,如“绘事后素”一言,是人真性情的流露,遵从本心,如《论语》卷七《子路》篇“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故孔子对于所编纂的感情真挚,自然而然的《诗经》予以“思无邪”的评价还是准确的。
  孔子“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中和”之美。“无邪”就是“归于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也就是“中和”。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观都是那么得恰到好处。孔子认为男女关系、青年恋爱都应在“和谐”的分寸之内,在“合礼”的规范之内进行和完成,必须是合礼和合规范程序的。
  “《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便是这种儒家男女之间伦理规则的典范。”可见,孔子的“中和”思想是跟政治道德联系起来的,在他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即“思无邪”,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而《关雎》所讲的“中和”是“思无邪”的具体化。
  另外,“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阳货》)……这些都反映了孔子所提倡的“中和”之美。
  对于《诗经》,孔子甚至有着较高的评价。在《孔丛子?记义》中有一段孔子论诗的话,“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考槃》,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于《东山》,见周公之先公而后私也。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羊》,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楚茨》,见孝子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由此可见,孔子把《诗经》摆在何等重要的位置。
  《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家教家风与做人的文化
  《诗经》有崇高的地位,代表了周代社会广大人民的心声,更代表了当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贵族阶层,他们把其看成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个人修养的必备工具书。
  《诗经》倡导着一种和谐的家教家风。
  如,《论语?季氏第十六》中《陈亢问伯鱼》记录了孔子的一段庭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陈亢退而喜曰:“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首诗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又如,《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一首抒写作者在时世混乱中怀念父母,并告诫兄弟继承家风,小心免祸的情思。从诗篇所述的内容来看,作者可能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下级官吏。父母在世时,对他有良好的教育,家庭生活似乎还很富裕。可是父母去世之后,他的兄弟违背了父母的教诲,一个个嗜酒如命、不务正业,致使家道衰败,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都弃养了。作者恪守着父母的教诲,终日为国事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着家门的传统。但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邪恶势力的威逼和迫害,已力不从心。他贫病交加,并连遭诉讼,所以忧伤满怀。在他“宜岸宜狱”之时,更是耿耿难眠、百感交集,既怀念死去的父母,又怨恨“壹醉日富”的兄弟,思前想后,感慨万端。作者在思念先人中,更是不忘家风,告诫兄弟传承祖德,弘扬家风,时刻都要 “惴惴小心”“战战兢兢”“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发奋努力,不忘祖德,不辱门庭,“毋忝尔所生”(不要有辱没父母的英名)。这样,才能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家道复兴。
  《诗经》也记录了当时的礼仪文明,教会后人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这首诗是以鹿的鸣叫来起兴的。鹿是一种性情平顺的温和动物,传说如果遇见了肥美的草地,它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呦呦”的鸣叫声,把它的同伴呼喊过来共同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吹笙”是表示欢迎。这种欢迎不同于一般的欢迎,还带着主人家的心意。“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簧”是盛礼品的器物,“将”是奉上的意思。“吹笙鼓簧”是个连接词,客人来了,为其献上礼品是自然而然的情节。“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最后两句解释了主人为什么这样热情的招待来客,因为他不是一般的客人,是来帮助“我”进步,与“我”共同探讨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的。主客之间的朋友相会是高雅的,而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这充分反应了当时的礼仪文明。(来源:衡阳日报记者 许珂)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