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 > 党建天地 > 文化建设

道德讲堂:邹鲁军谈火文化,衡阳得天独厚的名片

作者: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2022-03-24    【字体:

衡阳,是火文化的发祥地。火神崇拜,对衡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如,南岳古镇正月十五耍龙灯狮子,突出的是火龙手狮;衡山周边县区老百姓祭灶神叫祭“司明老爷”;过去的“闹田灯”,春插完毕,约定日期,每户举一排灯,杂以火龙,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走遍;还有界牌、高塘两个古镇的“火灯节”与“火龙节”,渣江春社的社火“打铁花”,衡阳人乔迁新居叫“搬火”,兄弟父子分家叫“分火”,等等。由此可见,火在衡阳风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南岳朝圣
  衡阳最先最深打上火神崇拜“烙印”的是祝融。
  在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时期,祝融是一个负责司火的火正官,这是一个可以世袭的职位,最初几位火正死后均封为火神,后世子孙以祝融为氏。传说,祝融的形象十分奇特,虽然长着一副人脸,却是兽的身体。祝融出行的时候,乘着两条大龙。他天生能够随意使用火,为常人所不能,这样祝融得到了人们的敬奉,就成为火神。
南岳是中华五岳之一,在五行五方中属火,由火神祝融氏主管,大庙内供奉的主神即南岳司天昭圣帝祝融火神。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因此自古南岳就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是火神的栖居地和火神崇拜的目的地。
  “八卦象离,中正乃成天下化;五行属火,文明大启楚邦材”,这是南岳大庙东便门的一副对联,表明了对火神祝融的崇敬。而千百年来,无数黎民百姓为了表达对祝融的尊敬和崇拜,自发地前往南岳祭祀火神。南岳,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民间唯一自发祭祀火神的地方。
  其中,作为传统的大型民间活动,南岳朝圣(又称南岳进香)至今仍盛况空前,每年进香朝圣者旅游者多达300万人次。
  南岳朝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延续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南岳朝圣,作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操和民族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和文化源流之一,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南岳朝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祝融“火”文化的传承,远古凤图腾“朱雀”是中华民族赖以认同的重要标识之一。南岳朝圣的祭祀文化有很多中华民族母体文化的因素,所包含的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如著名音乐家白崇仁创作《洞庭鱼米乡》就汲取了南岳香歌的营养。
  南岳朝圣还具有完备的民间宗教文化体系,所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观、世界观对社会和谐、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社会伦理体系的建设具有辅助推进的作用。其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参照意义和指导意义。
  界牌火灯节
  衡阳县界牌火灯节薪火相传已有六百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界牌镇的大街小巷灯火辉煌、热闹欢腾,一年一度的“火灯节”如期举行,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据了解,耍火灯是衡阳县界牌镇独有的民俗传统,源于对一位“寿佛”的纪念。“寿佛”俗家姓周,郴州资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戊辰年(公元728年),16岁在雁峰寺出家,法名传真。圆寂于唐懿宗咸通丁亥年(公元867年),时年139岁。传说,在他圆寂500年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界牌镇一带连年遭受虫灾,“寿佛”托梦给界牌镇的人们,耍火灯可消灾灭虫。于是,人们自发耍火灯,果然虫灾消除,当地民众感激“寿佛”,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平安和谐。
  于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七“寿佛”寿诞夜,民众都会自发性地组织耍火灯祈福。
  2009年11月,界牌火灯节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2月,界牌火灯节入选衡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12月,火灯节传承人唐玉成被列入衡阳市第二批非遗传承人名录。
  常宁字灯
  “字灯”是常宁罗桥镇下冲村新屋袁家独有的一种春节文化。每年初一至十五,袁家后辈们都要敲锣打鼓,热闹“耍灯”,让这个美丽的古村落年味浓浓。
  “耍灯前,先做28个灯笼,正反两面把字写在灯笼上,每个字写一个灯,两侧面画花草虫鱼十二生肖等,使字灯更具诗情画意。”常宁字灯传承人袁运生介绍,这种以摆字造句为主的字灯,相传为袁姓先祖应明公所创,至今已600多年。发展到如今,这二十八盏灯,则象征着新屋袁家二十八支人口。字灯以一首28字七言绝句为基础,其诗曰:“天悬镜映月华中,玉树千枝花吐红,鲜色物浓春绣锦,烟凝柳苑拂熏风。”
  “耍字灯”以清康乾时期为盛。耍灯时,前行为袁氏宗族大旗,大锣大鼓开路,接着是一提灯笼长者领队;而后“狮子灯”紧随其后,跟一队锣鼓小响器,紧随四个龙门架子灯,带出“龙灯”;其后又随一队锣鼓小响器,再一个长者提灯笼,带二十八个“字灯”鱼贯而行,参加人数达一百余人。每至一村,东道主锣鼓鞭炮鸣铳齐响,是为迎灯,十分热闹。进村后狮龙灯先至当地村正厅堂拜祀祖先,然后三灯聚集禾坪上齐耍。先舞狮现“形”,将狮子舞出各种动、植物抑或器物的造型来,中间不时由带灯长者或接灯的村里长者提举灯笼或举手提示“打断”,断语多为恭贺喜庆或指挥耍灯活动的古典韵文,时锣鼓暂停,围观者喜闹一片。
  随后,颇负盛名的“字灯”队出场。28名青少年头戴红黄相间的礼帽,身着中式对襟大红衣裤,每人手持一个灯笼,再由一个长者举着彩旗指挥“捡”字。随着指挥者的彩旗号令,队列不断变换,在跑转的过程中持灯者时而双手高举,时而横于腰旁,有时又上下摆动,使方灯一高一低,或呈波浪形变化。跑转数圈后,一声锣响,持灯者即举灯排列成“大对联”“小对联”“大、小灯山”等造型,使字灯组成有意义的字句,如此反复表演,使二十八盏灯组成各种词句诗文,妙趣横生。
  2015年,新屋袁家的“常宁字灯”成功申报为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祁东县三官骨牌灯
  步云桥镇三官村位于祁东西北。据《陈氏七修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陈姓迁居于三官,后繁衍发展成为当地大族。三官村自古民风纯朴,厚德勤学,重文尊贤,渔鼓、祁剧、龙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据传,明成祖皇帝酷爱玩骨牌,出身三官村的侍郎陈仪为博成祖帝欢心,经几番研磨将骨牌改变成牌灯,结合古代兵法作战阵图进行舞耍,故取名骨牌灯。后侍郎返乡,将骨牌灯耍法带回乡里,明确为陈姓重大节庆日必举行的游乐活动,并规定仅传陈姓男丁,秘不外传,二十年必耍一次。
  三官骨牌灯始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三官骨牌灯无论是骨牌点子对还是文字对,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体现了对联文化的精髓。同时,骨牌灯的阵图演示与军事学能有机结合,揭示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一直坚守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兵者国之器也”的思想。
  三官骨牌灯由三十二盏牌灯、十个花灯(后用鱼灯)、一公一母两条彩龙、十余面彩旗、两支乐队组成,耍一套完整的骨牌灯至少需要120人以上,场面十分壮观。骨牌灯为长方立体形,正面为骨牌牌点,左右后面为单体文字,如“国、舞”等,骨牌灯内放有灯火(古时都用茶油灯,现今改良为电筒灯)。
  花灯的外表蒙纸,上绘有精美绘画。彩龙每条为15个把,乐队含大鼓、锁呐、锣、钹等。 耍骨牌灯主要由请灯、训灯、出灯、耍灯、收灯等步骤组成。
  请灯,在当年训练之前,要一边放鞭炮一边将置于堂屋二楼横梁上的龙头、灯具等一一取下,安装好龙被、灯具等进行操练;训灯,自请灯之日起,要在出灯之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灯队、龙队、乐队的分训与集训;出灯,灯队齐聚三官庙堂,备好三牲酒礼,由族姓有威望的长者主祭,以祈出灯平安。礼毕,龙头三拜,绕庙堂三周即可出灯;耍灯,由拜庙、舞耍、贺春扫宅三环节构成。骨牌灯队凡进村入户必先进公庙拜祭,然后再按规定程序和套路进行舞耍。其耍法复杂,气势磅礴,技巧性强,具体分为挂对联、摆队形、演阵图,场景蔚为壮观。
  阵图是骨牌灯的重头戏,根据古代用兵阵法及花卉图形演变而来,如五梅图、六丁阵、七锁阵、八卦图、九曲黄河阵、双梅十芯图等。队形复杂,难度大,七、八十个人在阵图中冲杀行走,要求所有耍骨牌灯成员配合密切、心灵相通,若一人走错,则全盘皆乱。
  骨牌灯的文字对,主要由“五行对”“六象对”来体现。“五行对”由“金、木、水、火、土”贯首,如“金盏百样光华,木卉万般巧妙,水纹十倍鲜明,火树千层锦乡,土花五色文章”; “六象对”由“天、地、风、云、雷、雨””贯首,如“天心隆亚国,地气厚中华,风虎占奇士,云龙卜大家,雷震能变化,雨施得生涯”。其“文字对”变化神奇,堪称一绝,包含了天地万物,风俗人情。(来源:衡阳日报 记者 许珂)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