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 > 党建天地 > 文化建设

道德讲堂丨张颂华谈公正严明的执法理念,为汉武盛世奠定基础

发布时间:2021-04-24        信息来源:        点击量:3        【字体: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分享好友或者朋友圈

“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在这个盛世的缔造过程中,除了文景二帝自身的才能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他们为文景之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法官张释之:时人称赞为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西汉法学家,法官,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不下车”,将其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张释之早年同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哥哥经商,家中资财颇多,就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但这骑郎一做就是十年。张释之为官十年,耗费了不少钱财,却从未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让他深感不安,打算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此人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于是汉文帝下令接见张释之。
  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汉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吧。”于是,张释之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汉文帝听后很满意,发现张释之是大材小用了,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的仕途自此崭露头角。
  回望张释之的人生,可以说是一路坎坷不已。特别是在渭桥犯跸案和盗窃宗庙案两起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张释之凸显的勇气和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罪刑相适应”等先进法治思想,为当时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奠定了基础。
  一次,文帝出巡路过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上来,惊了文帝所乘车的马。好在御马平时训练有素,很快镇定下来,文帝也毫发未伤。但文帝很生气,命令侍卫捉住这个人,交给廷尉查办。
  时任廷尉的张释之,经过审问后得知,那人是个乡下人,听到了禁止通行的命令后就躲在桥底下。过了很长时间,他以为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就从桥底下出来。没想到一下子看到了皇帝的车队,他就害怕地跑了起来。张释之认为,此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交纳罚金即可。文帝知道判决结果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是九五之尊,区区犯民惊了皇帝的马,险些摔伤了自己,若是仅仅让他交点罚款就完事的话,判得太轻。
  于是,张释之耐心地向文帝解释:“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这就是历史上最出名的渭桥犯跸案。在此案中,张释之可谓无胆而不敢谏,无识而不动君,体现了对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追求。
  还有一次,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
  文帝听到判决后,勃然大怒。他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
  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文帝听后,与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也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公平公正执法是法律的生命所在。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的最终追求,更是每个法律人良知和理念的追求。这与张释之所倡导的“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同”的观点和“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名将周亚夫:治军领兵,平七国诸侯之乱
  驻守细柳地区、平七国诸侯之乱、再建江山社稷之功……西汉有个名将叫周亚夫,他既是汉景帝最为信赖的朝臣,又是百姓心中的英雄。
  从周亚夫的出生来看,周亚夫是名将绛侯周勃的二儿子。周勃是谁?西汉开国功臣。在跟随刘邦之前当过丧事吹鼓手,辅助刘邦打下天下后,官至太尉、丞相,既管军权也管政治,位极人臣。而周亚夫的人生经历,几乎和他父亲周勃一模一样:西汉名将,官至太尉,当过丞相。
  周亚夫成名于驻军细柳营,而奠定其历史上一代名将地位的则是平定七国之乱。
  汉文帝时期,匈奴经常入侵边境,烧杀抢掠,汉文帝决定以环形防御的态势,屯兵三地,拱卫长安,派周亚夫屯兵细柳。
  有一次,文帝决定亲自到各营慰劳将士。到达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士们均隔道相迎;而到了细柳却遭到了冷落:军营紧闭,将士刀出鞘,箭上弦,弓拉满,时刻待命。
  天子前导跑来,却不得进营,前导说:“天子就要来到!”守卫军门的都尉回答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没等多久,汉文帝来到,也不能进军营。于是汉文帝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向将军昭告:“我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到了中军营帐,将军周亚夫拿着兵器向天子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之武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中礼节参见。”天子深受感动,面容严肃地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军队致敬,并派人称谢说:“皇帝郑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仪式结束后,汉文帝赞叹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呢!以前看过霸上、棘门之军队,好像小孩儿做游戏一样。至于周亚夫,怎么可以冒犯他呢?”
  不久周亚夫被提拔为中尉,掌管北军,负责京师,周亚夫的锦绣前程至此开始。汉景帝继位后,拜周亚夫为镖骑大将军。
  公元前154年,时局动荡,发生了七国叛乱,根源是刘邦的大分封。七国之乱的主谋是刘濞,当时刘濞被封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他亲率吴楚联军二十余万准备进攻长安,同时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合围齐国,赵国暗中勾结匈奴,举国震惊。
  关键时刻,周亚夫临危受命,带领三十六位将军和三十万人马东进平叛。在行军过程中,周亚夫采纳了手下的建议,迂回曲折却十分顺利地来到了洛阳,面对汉景帝远在宫中的指挥(救援梁孝王),周亚夫并未采纳,而是按照自己的部署继续和叛军周旋,断了吴军刘濞的粮草,又实行了“拖”字诀,把叛军逐一歼灭,汉军慢慢地收付失地。兵败如山倒,吴军刘濞一败,楚军头领自知大势已去,先行自尽,其他五国也纷纷倒下,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仅仅三个月就被周亚夫粉碎。周亚夫率军得胜归来,被正式任命为太尉。五年之后,其升任丞相,深得汉景帝的器重。
  可以说,没有七国之乱的平定,就不会有诸侯王国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问题的最终解决,同样也就难以出现汉武帝时的强盛局面。(来源:衡阳日报 记者 文/许珂 实习生邹非凡)